“你的故事,回蕩在我們的課堂;你的腳步,給了我們方向;你的歌聲,指引我們的目光……”7月17日,在玉溪市2024年“7·17同升國旗·同唱國歌”暨“聶耳杯”大學生合唱展演啟動儀式上,玉溪聶耳小學的校歌——《在歌聲中成長》首次公開唱響,贏得了現(xiàn)場觀眾的陣陣掌聲。
這樣一首令人稱贊的歌曲,詞由玉溪聶耳小學教育集團校長楊翠英和德育主任(音樂教師)趙東蕓所作,曲由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胡廷江及其學生張心鵬所作。朗朗上口的歌詞加上輕快的旋律,唱響了聶耳故鄉(xiāng)新時代好少年向上、向新、向前進的愛國奮進旋律。
創(chuàng)作校歌,展現(xiàn)號角的力量
玉溪聶耳小學作為全國唯一以聶耳命名的學校,緊緊圍繞“聶耳和國歌”元素,提煉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和校訓、校風、教風和學風等,形成立體多維度學校理念文化。
“學校還有管樂團、弦樂團、聶耳合唱團等團體演繹聶耳作品,每周升旗儀式上,樂團現(xiàn)場演奏國歌,全體師生合唱聶耳創(chuàng)作的《賣報歌》《畢業(yè)歌》等歌曲,同學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很高,但遺憾的是學校還沒有校歌。”楊翠英說。
在楊翠英看來,校歌的創(chuàng)作、傳唱可以凝心聚力、鼓舞人心,因此在她的心中萌生了“創(chuàng)作一首屬于學校的歌,讓校歌成為涵養(yǎng)學校文化與精神的載體”的想法。
有了想法就立即付諸行動,楊翠英從學校特色、大思政的角度出發(fā),以兒童的視角進行歌詞創(chuàng)作,歌詞寫好之后,為了更適合學生演唱,楊翠英又讓德育主任、音樂教師從演唱角度進行局部調(diào)整,經(jīng)多次商議修改,最終敲定歌詞。
“歌詞中不出現(xiàn)聶耳,卻句句都在憶聶耳、頌聶耳、學聶耳。歌詞簡潔明了、意義深遠,既突出了‘聶耳和國歌的故事’,又展現(xiàn)出音樂作品‘號角的力量’,更指明了玉溪聶耳小學師生前進的方向。”楊翠英說。
傳唱校歌,傳遞向上的力量
校歌歷時3個多月創(chuàng)作完成。5月19日,胡廷江教授帶著定稿的歌譜走進玉溪聶耳小學,教孩子們唱校歌——《在歌聲中成長》。
合唱團老師胡靜說:“這首歌非常輕快,唱起來很輕松、愉悅,而且比較有力量。”胡靜的感受,和曲作者之一張心鵬的創(chuàng)作初衷不謀而合。張心鵬說:“在學校里學習有壓力,我創(chuàng)作的校歌曲子是輕快的,每當孩子們唱起來的時候,心情是愉悅的。”
玉溪聶耳小學聶耳合唱團的施梓軒說:“第一次聽這首歌的時候,就覺得很歡快,很有節(jié)奏感,聽了會讓人感覺到快樂。”合唱團的劉宣延也有同樣的感受:“這首歌很陽光,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。”
創(chuàng)新形式,講好“聶耳和國歌的故事”
楊翠英說,玉溪聶耳小學教育集團在講好“聶耳和國歌的故事”中,一直在不斷創(chuàng)新形式。
據(jù)了解,玉溪聶耳小學學生入學第一天就是從認識學校名稱、聆聽聶耳故事、學講聶耳故事、學唱聶耳歌曲開始,隨著年級上升,開始演奏聶耳音樂作品、演繹聶耳音樂情景劇等。每周一開展“前進路上 ‘藝’彩紛呈”美育展演活動等多樣的紅色文藝活動,師生們把《義勇軍進行曲》《賣報歌》《畢業(yè)歌》等聶耳創(chuàng)作的音樂作品,通過故事、音樂劇、合唱、書畫等形式呈現(xiàn)出來,以這樣的方式認識聶耳、學習聶耳,以“可視化”“具象化”“行走化”的方式講好“聶耳和國歌的故事”,感悟傳承聶耳愛國精神,強化愛國主義教育。
楊翠英說:“玉溪聶耳小學牽手中國音樂學院,以‘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’的研究方式創(chuàng)作校歌,形成藝術(shù)課程與思政課程相結(jié)合的育人途徑,多維度講好‘聶耳和國歌的故事’。”(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梅)
編輯:曾夢琪 審核:陶曉蘭 終審:蔣躍
不良信息舉報中心
滇公網(wǎng)安備 53040202000217號